从下板寺坐缆车,边走边欣赏秋天的太白山,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海拔3300米的拜仙台,满山的冷杉渐入秋色,满山浅黄,太白山的秋天让人赞叹,站在拜仙台上,俯瞰俊秀的七女峰,笔直的冷杉,构成了一幅幅油画般的自然画卷,看红河谷方向的群峰,无边无际,一条由红河谷到下板寺的蜿蜒道路,若一条巨龙盘在山间。看到这,应该勾起你的向往了吧。
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苏轼任凤翔签判(宋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他第一次来到太白山脚下,亲眼看到了心幕已久的太白山,又听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激情一发不可收,当晚写下自己的感受“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否,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锼(sou),春早忧无麦,山灵喜有湫,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用白话文解释,说的是苏轼自己早就听说太白山很雄伟,今日骑马来到山前果然名不虚实,令人难以离开,听说太白山下不能打鼓吹号角,一打鼓吹号角就会刮风下雨,果真是这样吗?太白山不仅山峰奇伟绝伦,山顶的冰雪就像图画一样壮观。人们正在为今年春旱导致小麦无收而担忧,可喜的是听说这山顶上不但有湫池而且很灵验。我们何不趁湫池的蛟龙睡觉之际,用瓶罐去偷些水来祷雨呢!所以后来就有了苏轼在拜仙台上祈雨的故事,并留有《凤翔太白山祷雨》一文。
苏轼曾三次来太白山求雨,而且效果都比较灵验,为此他亲撰奏折,为太白山请封。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后,太白山被封为明应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