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华名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太白山碑廊选刻了数十篇记叙太白山悠久历史的名篇并勒石面向游客。 矗立在华丽碑亭中的第一通石碑是清代皇帝乾隆御碑。这通碑记述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陕西关中地区久旱缺雨,乾隆皇帝派陕西巡抚毕沅到太白山求雨,毕沅亲率部下及虔众到太白山湫池拜神求降甘霖,太白山神显灵,果降大雨解除了关中大旱。毕沅报奏乾隆加封太白山,乾隆皇帝看过奏折,十分高兴,遂御笔亲书作诗并立碑以谢神恩。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778年),时任陕西省巡抚的毕沅因陕西关中地区旱象严重,带领官员及百姓到太白山求雨得以显灵,陕西境内普降大雨。毕沅向乾隆皇帝呈奏折报喜:五月十五以前,陕西境内都下了雨,早谷都按时令播种了。所剩下的大面积,也正需要翻犁松土,不料天晴了以后,整整二十几天再未落雨,地土旱得非常干燥,农民很盼望下些雨,使秋苗成长。因此臣率领下属官员,很诚心的到太白山神寺,叩头焚香祷告,向神呼吁旱日降雨,救济百姓。同时,又派员亲往太白山灵池取湫水。派的人员还没到山上,就忽然间响雷下雨,下了一个时辰,雨停天晴。六月初四到山上取湫水的人员回到省城,那天晚上又大雨沛降,连续三日三夜,把土地润得很深透。全省各县同日都下了透雨。已经种上的早秋蓬勃生长。未种上的晚秋也很好的种在地里,不久就发芽出土了。乾隆皇帝看过毕沅的奏摺,十分高兴,即刻批示下诏说:“蒙神灵庇护赐福,感激之余,增加了我的恭敬心情,因此,写了诗句,作为答谢神灵的纪念。
这通碑就是乾隆皇帝御赐太白山神的致谢碑,碑文曰:
麦前赐雨各称时,
麦后卄余日待滋。
为祷灵山立垂佑,
遂施甘霖果昭奇。
毕沅奏:五月望前,各属得雨,早谷已乘时播种,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霁二十余日,地脉旱燥,待泽颇殷。因率属虔籲(吁)于太白山神祠,并遗员诣灵湫取水。甫至山而雷雨立沛,经时始霁。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深透。各属亦同日普霑。已种之禾,倍觉发荣滋长;未种者亦可扶犁布种,云云。仰荷神庥,感而增敬,赋诗以志谢:
树碑铸铁传福地,
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泽,
蠲诚致谢此摛词。
陕西巡抚毕沅奏报,祷于太白山而得,诗以志谢。
乾隆戊戌夏六月中瀚御笔。
第二通石碑为《太白山封禅记》。它记载了太白山名字的由来、变迁及历代帝王对太白山封禅的历史。“太白山乃秦岭主峰,夏、商、周三代名惇物,汉名太乙,魏晋始名太白……”从唐代起,历代都曾对太白山封赐,唐玄宗天宝八年诏封神应公,天宝十四年又诏封灵应公;宋仁宗至和二年诏封济民候;嘉祐六年敕封为明应公;宋神宗熙宁八年晋封福应王;宋哲宗绍圣三年改封济远公,又晋封惠济王;元代始封普济王、惠民王、灵应王;清乾隆帝加封为昭灵普润福应王。 第三通碑是贾鉝的祷雨记。到太白山求雨,太白山神显灵降雨的事迹。后面的这几通碑。其中有《太白山灵感录》,记述了太白山一些奇异事项;接下来是唐玄宗的诗《幸凤泉汤》;李白的诗《登太白峰》;杜甫的诗《喜达行在所》;韩愈的《南山诗》;宋代苏轼的《太白山祷雨》;元代仇圣耦的《太白晴雪》;明代何景明的《太白山歌》;清代张问陶的《望太白山》;眉县人李雪木的《登太白山》;另外还有记述曾隐居太白山的名人的《太白山隐者传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太白山纪游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