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一带的民间戏曲以秦腔为主,也有眉户、道情、木偶、皮影等。
演唱和欣赏秦腔为关中人最喜爱的文化活动,秦腔演出活动一年四季不断,逢春节和过庙会必有秦腔演出。全县大小庙宇有数百 处,一年大型庙会多达数十次。尤以华庆社的戏最为出名,华庆社历史悠久,创建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原为周至县举人张附翱以乐户王兰卿为主组成的家庭戏班,名“华庆班”,也称“张家班”。为西路秦腔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陕西最早的秦腔班社。华庆班不仅在周至、户县、眉县以及省内一些地方演出,还曾随陕西盐商、木商到过江浙一带演出。当时关中名流如康海、王九思、张治通、胡蒙溪、何景明、马理、吕泾野等都曾观看。要知道明代时,陕西商人势力很大,生意覆盖各省,为全国第一商帮。华庆社也在陕西商人的扶持和呵护下演遍了大江南北,王兰卿也成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秦腔女演员。华庆班在眉县齐家寨的演出每年都在四五次以上。
华庆班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风雨,到了清康熙年间(1662—1772),因种种原因难以维持,不得不提出卖掉几百年来积累的“戏箱子”,但先决条件是“卖箱子不卖姓”。为使张家祖传家业不致中断,有一年华庆班在齐家寨演戏时,巧遇眉县第五村张书、张华兄弟二人成立的“张家戏班”,两家唱了对台戏。不打不相识,华庆班相中了第五村的张家戏。一是两家都姓张,都叫张家戏,能保证卖箱子不卖姓;二是张书、张华兄弟家底富厚,有实力;三是第五村张家戏正处上升时期,如日中天,是西府第一大班子。经人说合,第五村张家戏买下了周至张家戏班的箱子,仍叫“华庆班”,老百姓习惯称“张家戏”。时光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更名为“华庆社”,老百姓仍称其为“张家戏”。华庆社仍是在齐家寨演出最多的秦腔戏班。许多演员形象,演技深入人心,“粉丝”甚多,老少妇孺皆能详其事。有个姓袁的花旦演员,艺名“宝宝”,人称“袁班长”,扮相俊俏、演技娴熟、流眸顾盼、楚楚动人。以至齐镇人形容女人漂亮或事情办得好时常说:“嫽的和宝宝一样。”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大多不知其出处的真实含义。
1949年眉县解放后,华庆社由县政府接管,与齐家寨戏班友谊社合并,成立了“眉县群众剧团”,常演的戏有五十多本。1957年“眉县群众剧团”更名为“眉县人民剧团”至今。
眉县人民剧团人才辈出,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演员,遍布西北各县市,尤以王集荣、华新忠、纪桂芳、霍润梅、薛志秀、段艺兵、倪桂香、郝宝莉、徐亚莉等名老艺人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王集荣的《法门寺》《澶渊之盟》《烈火扬州》等唱段至今脍炙人口,唱响西北,被作为样板传唱。劳作期间听段王集荣“眉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的唱段,竟能忘记辛苦劳累。(文章来源太白山丛书之风俗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