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白山文化 > 地文生物景观 > 正文

眉县太白山宗教文化调查报告 太白山道教文化
2016-08-27 15:23:09   来源:    点击:

太白山道教文化
 
道教是太白山地区影响最大的宗教,当地现存的宗教建筑碑刻法器等文化遗存中,有大半以上属于道教。道教在该区域活动开始时间非常早,从早期的上清派到后来的全真道,都在太白山地区保持着持续和频繁活动,并形成了重要影响。太白山宗教文化虽源起于民间信仰性质的太白神的信仰,但随着道教文化进入太白山之后,发挥出了其善于吸纳的长处,逐渐将太白神信仰整合到道教文化系统之中,并对太白山宗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太白山道教文化的衍变
太白山是修道者最主要的修行场所之一。《初学记》记云:“太乙山,西去长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中有石室灵芝,常有一道士不食五谷,自言太乙精人”。但凡高道修行辟谷,都要寻求一清静幽雅之去处,而太白山高峻险阻,不易攀登,人烟稀有,兼之山林茂密,又地近关中平原,理所当然会成为修行之最佳处所。同时太白山也是秦岭最高峰所在,有“去天三百”之誉,道人梦寐以求的飞升成仙,在此也自然近便得多。有如上诸多优点,太白山被道人选中为修行场所是不足为奇的。 
\

(二)太白山与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宇宙论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另类的认知。道教认为,在人类栖居的以地球为中心的自然空间中,包含着数十个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大多数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相连贯通,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空世界。这些洞天福地中栖息着不同的仙灵,也是修仙养道的优胜之所。

太白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三十六洞天记》载:“第十一太白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连终南山,仙人张季连治之。”由此可见,太白山作为道教的第十一洞天,是指整个太白山方圆五百里范围之内,都属于洞天环境,并非仅指某一个具体的石洞或石室。但是石洞和石室在洞天文化中还是具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洞是洞天的核心因素并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也使得洞天中的各种石洞蒙上了神秘色彩。太白山多有山洞,其中和道教神异相关的就有金星洞、宝仙洞等。如李浑所言的见太白老人事就发生在金星洞,而宝仙洞则是王玄冀所说的太上老君显圣的洞府。对道门中人而言,在作为道教十一洞天的太白山修道具有重要宗教意义。
\

(三)太白山与道教八仙
道教中的八仙文化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八仙文化缘起于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期间关于八仙中的个别人物虽有变化,但到明清以后就基本定型为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在八仙文化兴起和流传过程中,太白山的道教文化正处于鼎盛时期,所以在太白山宗教文化中与八仙相关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这说明在历史上道教八仙的宗教文化与太白山关系非常密切,山上至今尚有大量与八仙有关的宗教文化遗存,其中钟吕坪的八仙文化最为集中。据明代《眉县志》载:(钟吕坪)山不甚高而顶宽平,俗传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得道成仙于此,故此易名“钟吕坪”。此外,大小文公庙和八仙台等都是与八仙有关的文化遗迹。太白山八仙文化中,尤以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相关的内容最多,依据史料来看,太白山曾是钟离权、吕洞宾和韩湘子等人的重要活动之所,

1、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汉钟离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中都有他的记载。他留下的著作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灵宝毕法》等。据说汉钟离从小精通文学艺术,书法尤喜草圣张旭,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成道后,常束双发髻,衣槲叶,故被称为“髻道人”。《唐才子传》卷十记载,钟离权是在太白山修道:“先是有钟离权,字云房,不知何代何许人,以丧乱避地太白,间入此阁,石壁上得金诰于箓,深造希夷之志。常髽髻,衣槲叶,隐见于世。”由此可见,太白山是钟离权当年重要的修道之所,现在太白山上很多有关钟离权的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后来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尊钟离权为“正阳祖师”,被列为道教北宗第二祖,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


2、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为著名的道教八仙之一、也是全真派北五祖之一,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一般认为吕洞宾生于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说认为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全唐诗》载:“吕岩,字洞宾,礼部侍郎渭之孙,河中府永乐县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游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得道。不知所往,诗四卷。”宋代的佛教典籍《五灯会元》有相似说法:“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
\

3、韩湘子,唐代人,随吕洞宾学道成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元朝人所著《韩湘子引渡升仙会》、《韩退之雪拥蓝关记》中记载了韩湘子得道成仙的故事:韩湘子原是苍梧之野、宾龙峰西经皇老洞中,东华公、西城公座前的白鹤,因经常听仙人们讲道而深有感悟,只因它是鸟类,不得登上仙班。后来,吕洞宾教其先转化为人类,脱去羽毛。韩湘子于是投胎于河南孟县韩家,出生后取名韩湘。因他自幼丧父母,是叔祖父韩愈将其培养成长,希望他能攻读儒学。吕洞宾化名为“官无上”,前来传道、点化韩湘,使韩湘子很快成仙。后来,韩湘子几次点化韩愈,而韩愈始终不悟。
\

4、太白山的八仙文化遗迹
从以上文献可知,道教八仙中的有些人生前很有可能就在太白山修道传道,而且,通过资料可知,在八仙中,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之间是师徒关系,钟离权是吕洞宾的师父,吕洞宾是韩湘子的师父,他们之间道法一脉相承,因此他共同修道的可能性更大,而太白山钟吕坪流传下来的相关传说也主要是围绕八仙中的这三位神仙形成,可见这些历史传说与历史是史料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太白山中,与钟离权、吕洞宾和韩湘子三位神仙有关的遗迹非常多,其中以钟吕坪最为集中。
(1)二仙受书台,位于东坪下“山神殿”,相传为东华帝君王玄甫在此为汉钟离、吕洞宾亲授天书之地。
(2)仙通神沟,位于钟吕坪北面的进山口,为三坪四谷的交汇点。悬崖陡壁,百丈之高,状若一谷开三坪。但遇雨季,“湘子沟”山水一泻沟底,飞流直下,银河落天。冬季流水成冰,远看若似“一柱擎三坪,玉屏映终南”的美丽景观。相传是汉钟离用仙掌掀通的沟,故而称“仙通沟”或“掀通沟”。
(3)湘子树,生长于东坪庙北的场边,相传是韩湘子亲手栽植,高约十丈,径约五尺,自然长成五层,底层为刺柏,四层为棉柏。底层由八根股枝盘绕而成,酷像八条龙盘绵交织在一起,故称“湘子树”,又称“八爪盘龙柏”。相传八仙曾经常围坐八根盘龙枝上谈经论道。
(4)蓬莱仙树,在中坪庙后长有一棵无名树,参天蔽日,两抱有余,无花无果,无人识名,“文革”动乱中被砍伐,幼树现已长高数丈。相传是吕洞宾当年从山东蓬莱移植而来,五百年开一次花,五百年结一次果。故又称“蓬莱仙树”。
(5)九天来石,位于西坪山腰的路旁,足有三间房大小,据传是吕洞宾做法从太白山拔仙台移来的,可坐看北京,卧看长安,人称“眺望石”、“湘子坐功石”。
(6)扶腰神石,位于东坪腰间路旁。大石根扎山中深不知底,悬露之石足有两间房屋大小。据传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下山归来正遇瓢泼大雨,在此避雨时对弈数日,大石染上仙气,因而上下山的人行到此只要在石下支根木棍顿有消疲增力、如人扶走的感觉。此石又称“支腰石”。
(7)紫府洞天,位于“老君洞”和“中坪”之下“仙通沟”上的石壁畔,洞高七尺,深有数丈,飞流洞口而下。据传是帝君王玄甫及吕洞宾曾修道之处,又称“凝阳洞”,为凝聚青阳之元气之意。周围有洞穴多处,称“玄珠洞”,传为八仙居住之处。
(8)湘子宝洞,位于“湘子沟”青岗林中,相传是韩湘子藏宝的地方,内有湘子宝物和洞宾宝剑。
(9)湘子金柜,存放于中坪庙中。相传柜由一百二十多个抽斗组合而成,是韩湘子专为测试人心善恶之用,心善者可以拉出并能得到金银珠宝,恶者则拉不出,强拉会有炸雷声响,蛇怪而出,可惜民国战乱被焚烧。
(10)一柏一石湘子庙,位于山神殿与东坪之间。据说庙建一棵古柏树东南方向的大股枝上,庙脊飞檐用数百碗碟拼成一百个小庙,内各有小神一尊,主庙内供韩湘子塑像,栩栩如生,搭梯方可上香。因树旁有颗大石,故称“一柏一石湘子庙”,远看是顶桥,近看是座庙,庙与古柏毁于民国战乱。
(11)小文公庙与大文公庙,太白山上有大小文公庙,是现存太白山重要地标,也是游人往来宿营的主要地点。小文公庙,位于太白山海拔3320米处,小文公就是八仙中的韩湘子。因韩愈死后,朝廷谥号“文”,人称“韩文公”,又因其系韩湘子长辈,太白山人就将韩愈称作“大文公”,韩湘子则为“小文公”。大文公庙就是供奉韩愈的庙宇,小文公庙则是以韩湘子为主神。
(12)拔(八)仙台
拔(八)仙台位于太白山顶,海拔3771.2米,是太白山最高峰。现在被称为“拔仙台”,目前的说法是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姜子牙在此封神,这种说法应该源自《封神演义》。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现场考察来看,此地原来名字应是“八仙台”,多处古代文献资料都将其记作“八仙台”,如清人赵嘉肇《太白记游略》中有“太白极顶,曰八仙台”的记载。再根据实地考察发现,太白山周围留下了许多和八仙相关的传说,有多处遗迹和旧址,且八仙信仰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封神演义》成书时间,有可能的是随着《封神演义》的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西周的兴起又是在宝鸡地区,关于姜子牙封神的封神台到底在哪里成为悬念,而太白山高峻挺拔极具仙气,同时八在关中方言里念(bá),久而久之,百姓口中的“八仙台”也就成了拔仙台。


(四)太白山著名的道教人物
自唐以来,太白山涌现许多高道名士,他们不仅在陕西布道阐教,建立组织,修建宫观,而且诠释经典著书立说,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其中最著名的有孙思邈、胡音、张元泰等人。
1、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道士、医学家、药学家。通老庄之学,精医学、阴阳、推步。长期居太白山,不慕名位,居山著述,为人治病,后人尊之为“药王”。他七日诵千言,十余岁见独孤信,被称为“圣童”,二十岁精通百家学说,唐显庆三年(658)隐于太白山,居隐而得高名,孙思邈终生精勤不倦,锐意钻研医学,曾拒绝隋文帝和唐太宗的召请。后于高宗显庆中出山,拜谏议大夫,不久辞官归山隐居太白、终南、峨嵋诸山,采药行医。孙思邈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练气铭》、《摄养枕中方》等。
\
2、李浑
李浑是唐代著名方士,深得皇帝玄宗赏识,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太白山得到李唐皇室的册封。据《新唐书•王珙传》记载,李浑曾在太白山隐居,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上天宝八年(749)他向皇帝上奏说自己曾在太白山间遇太白老人,告知金星洞有玉板石记圣主福寿之符,皇帝命御史中丞王鉷入仙游谷求而获之。玄宗大感神异,于是下令将太白山册封为“神应公”。
3、王玄翼
王玄翼是太白山道士,和李浑一样,他也推动了太白山在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地位提升。《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上天宝九年(750)冬,十月,太白山人王玄翼上言见玄元皇帝,言宝仙洞有妙宝真符。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往求,得之。时上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4、胡音
胡音,女道士,号见素子,又称见素女子,约生活在晚唐武宗、宣宗时(约九世纪中期),胡音长年隐居太白山,对道教基本经典《黄庭经》有深入研究,她根据《黄庭经》撰写了《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序》,清晰明白,在医学史上很有影响。胡音是继孙思邈之后太白山又一位名医,也是我国医学史上不多的女医生之一。
5、张圆泰
张圆泰(1855—1914),号一清,陕西眉县丁家沟(今小法仪二郎沟)人,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也是近代太白山道教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张圆泰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十九日,羽化于民国三年(1914)正月初三日,享年59岁,葬于王母宫西南。张圆泰曾任太白山大爷海道观及其下院王母宫和清湫太白行宫的住持,是十九世纪后期眉县道会司管理太白山的实际主持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张圆泰为慈禧治病,深得太后欢心,被收为义子,又因其武功精湛,被封为御前引导焚香,赐号“玉冠紫袍至道真人”。
张圆泰双亲早丧,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至太白山大爷海礼赵真人为师作了道士。赵真人羽化后,他致力于山中宫观的重修改建,将远门口王母宫改为大爷海下院,募集资金改建山上庙宇斋房,共增建房屋一百余间,添置良田七十余亩作为各宫观道粮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大饥,饿殍遍野,为赈济灾民,张圆泰提供了粮食百余石,事后拒绝百姓归还。宣统年间(1909——1911)又出资数百金为眉县吸食鸦片者设立戒毒所,并自制药物免费为乡民治病。张圆泰道行高尚,追随者甚众,其住持王母宫时有道徒何明仙等十三人,徒孙王至信等十人,以及徒玄孙赵理鹤等多人,还有远近俗徒不下百余人。张圆泰临终时,专为徒众开示了“道士”的内涵,他说:“汝辈出家为道士,亦知其名何谓乎?道士者,士而有道之称也。盖道为万化之源,士居四民之首,二字之义最难担当。吾殁后戒之戒之,勿为其事而无其功,亦勿窃其实而盗其名,在在鹏程,相待有期。

(五)太白山道观遗存情况
太白山神祠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此后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屡有兴废,较大规模的重修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明万历三年(1603),太白山各神祠寺观得到大规模整修,覆以铁瓦。宋元和明代,太白山上的道士亦不少。现存太白山道教建筑和法器、碑刻等遗存中,有相当多属于明代,现太白山绝顶拔仙台主殿烧毁后存留的大铁瓦上仍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等字样。


明清两代太白山上新修或重建的庙宇宫观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材质多采用铁质,如大太白池、文公庙、三官庙、药王殿、太白庙、斗母宫以上的庙殿多用铁瓦,神像多为铁铸或木雕,功德碑则用铁碑。至此太白山形成了一系列道教古建筑群,远门口和营头口两条入山路线上,从山口直至山巅,每隔十里或二十里左右便有一庙宇。如八仙殿、老君洞、黑虎观、大殿、斗母宫、文公庙、三官庙、药王殿、太白庙、玉皇殿、真武殿、太阳庙、龙王庙、圣母庙、关帝庙等。宣统时太白山尚有住持道士诵经的宫观庙宇有133处,道士200余人,均受县道会司的约束。庚子事变,慈禧西逃至西安,保安宫道士频频遣人至西安问候御驾,深得圣心,乃远门口保安宫立碑勒石,封香山口王母宫主持道人张圆泰为钦赐玉冠紫袍至道真人。
民国时期,太白山多土匪,冯玉祥督陕期间,为清剿土匪,对当时被土匪据为巢穴的远门口十三宫及沿山一带庙宇以火焚之。民国后期,主持道士黄祥鹤对保安宫重新修葺。于右任登太白山时为该宫观题书楹联曰“泽润生民利而溥,高踞西北雄且尊”,镌在山门两边的石柱上,慈禧太后懿旨镌刻的石碑就竖立在该宫院内。当时道教整体衰落,道士人数骤减,仅有的道士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仅仅守庙看山护林而已,正如邵力子在其游记中所言:“太白山从山口到山顶,所有神庙,完全由道士奉香火。我们所遇见的道士,大都知识不足,难以相谈玄妙的哲理,山中的情况,说得不大清楚。但不能责怪他们。他们虽然不懂得植树造林,总把祠庙附近的林树看护住了。祠庙虽然破败,总能让游人休息借宿。他们的情状,憔悴可怜,但能守死不去,实在应当予以同情。我们在太白山遇着道士,都给予相当的慰藉。同时嘱咐他们,好好保管庙室,看护树林。”
 1949年以后,太白山残存的庙宇中,还有一部分道士从事宗教活动。1958年,庙宇宫观受到较多破坏。1959年槐芽、汤峪、小法仪一带,尚有道士45人(含坤道1人)。“文革”中,又将一些庙宇毁掉,“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上建筑物被毁,道士也难觅踪迹。“文革”结束后,宗教政策逐渐落实,道教信仰活动得到部分恢复,太白山地区庙宇宫观开始重建,开始有人出家办道。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在槐芽、汤峪、小法仪地区,1978年有乾道20人,坤道6人,拔仙台、大爷海两处道观有道士5人(含坤道1人)。1984年有乾道10人,坤道2人。1986年有乾道9人,坤道5人。1987年有乾道16人,坤道5人。1990年有乾道20人,坤道10人,全县开放道教活动点16处,有道教居士约2000人。
上一篇:眉县太白山宗教文化调查报告 太白神信仰与太白庙
下一篇: 太白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它
热点信息
 
大秦岭:太白山的真面目
诗仙李白 关于太白山的诗句
关于太白山名的由来,你知道多...
《秦岭主峰太白山》 生灵万物...
太白山“移海”传说
登顶太白山,绝不仅仅只是为了高度
眉县太白山宗教文化调查报告 ...
《秦岭主峰太白山》 拔仙台上...
太白山大爷海的净水童子
眉县境内太白庙现状调查
主题活动
 
  • 【珍爱秦岭 保护家园】关爱秦岭...

    横亘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系,历经数百万年自然选择,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 如今,在秦岭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达

  • 太白山天下索道停运公告

    由于近期天气变化气温骤降,景区世外桃源以上路面积雪,景区公交车已不能行驶至红桦坪,经研究决定于2019年11月22日起天下索道暂停运

  • 翰墨丹青画 情寄太白山——枣庄...

    11月18日—19日,翰墨丹青画·情寄太白山枣庄·宝鸡书画家走进太白山采风活动成功举办。本次采风活动是枣庄·宝鸡国画艺术交流活动的

  • 持宝鸡市无偿献血光荣卡免费游红...

    即日起,凡持《宝鸡市无偿献血光荣卡》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献血者游览红河谷景区免票。

  • 护林防火倡议书

    火灾无情,防火先行,又到了森林防火季。每年的10月初到次年的5月底是森林火灾高发期,点点火苗可毁整片山林。为了严防火灾发生,确保

  • 张军辉讲党课:弘扬传承杨文洲精...

    为推动太白山旅游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11月13日下午,太白山旅游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军辉在管委会机关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