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云波
人到中年,漂泊在外,朋友相聚,觥筹交错,我对朋友谈起最多的就是家乡的红河谷。
现在一想起红河谷,便不由想起唐朝章碣《桃源》中的“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的诗句,那的确是一处真正的人间“世外桃源”。而在当时,红河谷给我的启示却并非如此。
记得二十三年前的七月盛夏,我以三分之差高考落榜,自觉羞愧无颜面对家人朋友,十七八岁的半大小伙整天猫在家里,心里烦闷。父母和朋友都劝我重读,可我心灰意冷对自己失望到极点。一日,我的同窗好友刘桂平来看我,他劝我跟他出去走走。桂平是复习了两年今年才考上大学,按理他应该是一脸的兴奋,可我从他的脸上没看出半点得意。我这时也的确想有个人陪着出去散散心。
我和桂平一人一辆自行车,我也不想问他去哪儿,只是骑着车跟在他的后面。一路无语,穿过营头街道的喧嚣,抛却三十九所的楼群,群山扑面而来,我们进入一座峡谷,迎面两块大如小山的石头卡在路的两面,这两块山石头仿佛来自天外,一左一右,张牙舞爪,好像一对威风凛凛的老虎把守山门,加之霸王河水,声如噌吰,势如洪钟,让人心生敬畏。入山门,人也似乎进了老虎口,两岸青山相对,刀削斧劈,路窄不过数尺,天也陡然暗了许多,外面的炎炎烈日到了这里也只能羞答答从林荫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渐渐地越往前走路面越陡,有时候车子要人扛着才能通过,仰头看天,仿佛只有一线。看到这山,我一下子想起李白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路靠右边峭壁,河伴左边幽林,耳畔鸟鸣和水声不断,真有点“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张商英《游绵山》)的感觉。这里没有盛夏的酷热,有的是阵阵凉风相伴。“人间四月芳菲尽”这里却有许多的山花就在路的两边悠然开放。
桂平告诉我:这里叫红河谷,他的父亲是营头林场的工人,常常带他来这里玩。怪不得他能带我来这么个好去处。红河谷林幽、树奇、山峭、水清、石怪。整条山谷在就像养在深闺的大姑娘。这里的树木,大多以乔木为主。浅山的树木主要是以苏铁、银杏、松树、胡桃、杨柳等为主,深处大多是红桦和杉树。花草主要以野百合、美人蕉、野菊、野草莓、棉葵为主。最让我称奇的是那些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罗汉松,他们的根扎于石缝,就像谁用铁锹硬是在坚硬如铁的石壁上凿出一丁点缝隙,然后一点一点向更深处进军,直到将自己牢牢钉在绝壁上,树干便顺着石壁奋力向上长,很直、很硬气;他们的皮肤看起来很粗糙,好像穿了满身的鱼鳞甲;树干每隔一尺两边便有旁枝逸出,每个枝干都紧贴石壁向上生长,好像勇士攀登绝壁的手臂,在如铜墙铁壁的山石上百折不挠的向上攀爬,挡着烈日,顶着寒风,受着雷击,但决不退缩,真是:风吹雨打塑金身,千锤百炼更坚定;他们的目标就是和山顶看齐或者比山更高,虽然看起来几乎个个都是受难的普罗米修斯,但在绝壁上栖身却没有半点怨气,神态是那样淡定,那样的气定神闲,清高气傲,倒好像有点像佛家的高僧,所不同的是他们绝没有佛家那种一切皆空的寂灭的神情,而是身处绝境,自成丹青,从不屈服,从不弯腰,只是一味向上、向上;他们用如针的绿叶点缀苍岩,四季常绿,虬枝如龙;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成就了山的骨气;他们同那些长在低洼处号称铁树,却只能苟同四季,随遇而安的同类相比,可以说是树中真正的好汉。从那一刻起,我的心中开始有一股热气流动,我的眼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
我问桂平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他默默的说,你知道我前两次落榜是怎样挺过来的,我是被父亲带到这里,他让我好好看看这山,这树,这水,这石。今天你不是都看到了吗?
看两边壁立千尺无欲而刚,让人心悸,树长峭壁铮铮铁骨让人汗颜,心虚之余,忽然想用冷水敷面。下到左边的红河,红河的石和水又是另一番景象。
河里微波荡漾,游鱼嬉戏,岸边翠鸟和鸣,花遮柳护,幽篁风清,日光斑驳,影布石上,就连风仿佛都是甜的,人到此似乎进入仙境。河中石头多赤色,大的巨如房屋,被水磨得溜滑,水顺石槽流下,状如群瀑;斗大的圆石,几乎看不到有棱角;碎石晶莹如珠,铺满水底,五彩斑斓。
桂平忽然问我,你看到石头是怎样被水冲走的吗?我笑了笑,他说别笑,你仔细瞧瞧。我盯着一块在水里走走停停的碗大的圆石,忽然发现:水急处,水冲走了石下的沙子,石头便向后翻滚,逆时针向前走,走停了,水再次冲它身底的沙子,它又接着向前逆时针前行。啊,我忽然明白了桂平的用意。桂平看我惊讶的样子又告诉我,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原来几乎都是从山上滚落河里,开始没有一块是圆的,经过水千万次的打磨才变成一个个圆的。我明白了,圆石原来是由方石演变,而石的棱角是被这看起来不起眼的水给磨圆的。
我又把目光投向水,看到这水不由想起宋朝楼钥“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和唐朝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诗句。水好绿,好柔,好清,好静。绿的就像上好无瑕的翡翠,柔的能把人的心化掉,清的能看见水底的游鱼和青草,静的仿佛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只是一门心思的向下流动,等到低洼处便汇聚起来,形成一块碧玉,明亮如镜。我不由自主脱掉靴子,把脚伸进这绿油油的水里,水凉飕飕的,脚刚一入水,那些傻头傻脑的小鱼便把脚围起来轻轻的啃咬,让人感觉心里痒痒的,也解了人浑身的乏气,可让我怎么也想不通的是,这么轻柔的水,竟能把房子那么大的石头硬生生的刻出个水槽,还能把许多石头从上游给搬到下游,其实,我也知道古人所说的,“水滴石穿”,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身感受还真难以理解。
此河之所以名为红河,桂平听他父亲讲:此谷上游山石多为赤石,为质地坚硬的铁矿石,赤石崩裂洒落河谷,故称“红河”,这些山石历经红河水千万年冲刷,雕琢,幻化各种形状,成为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
此刻我对于什么是“上善若水”才算真正有所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
这就是红河之水,上善之水。
上善之水,孕育上善之山,上善之山水成就上善之人。“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吴均《游沈道士馆》)。记得,那天我们进山走了好多山路,看到了“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的飞瀑,看到了一处峭壁上有个凹进去的山洞,里面还有一个大如车轮的椭圆石,看到了各具情态的七峰聚首,参禅拜月,看到了龙松凤枝,奇花异草……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得,我们当时给好些山峰和奇石还起了名字:什么“懒猴望月”“金刚降魔”“黑虎把门”“神龟思凡”“苍龙戏凤”等等。一路上自然少不了海吃山果,如野葡萄、五味子、山枣、羊奶子、草瓜等艳羡美景之余,饱享口福。总之,到后来,我们几乎每走一步都会遇到说不出来的惊喜,不由自主,一起大声朗诵起了苏东坡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想起了王勃的“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那次的红河谷之行,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也常常试着做一个上善之人。每到晚上,常常梦见我的红河谷,梦见好友,还有那山、那树、那水、那石、那山间的小庙……
作者简介:胡云波,眉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