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赞咏秦岭、太白山,使得太白山拥有的历史文化禀赋跃然纸上。如今的太白山正在加速建设国际化旅游度假区,着眼点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太白山的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之中,正以其独具的看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眼光投向这里,今日本报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出发——
2013年9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在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望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年前,习主席踏上家乡的土地,对陕西的历史源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论述。文化陕西,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溯源、找根、寻魂”挖掘历史根脉,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之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丝路起点正在发出新的强音。
秦岭、太白山位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我省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突出,在“丝绸之路”变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线路时,深度挖掘其历史人文资源,对做深丝路旅游产品,极具意义。
站在中华父亲山的绝顶,感受灿烂历史文化
拔仙台——太白山顶最高点,海拔3771.2米,相传殷周之战结束之后,是姜子牙封神之地,故名“拔仙台”;现留有拔仙台庙宇遗址十六间,拔仙台四周悬崖峭壁,南北气流翻越之时,足下白云飘浮,头顶霞光万道,夜间狂风怒吼,推门敲窗,雪飞云涌,使拔仙台更加神奇壮观;拔仙台四周相距约两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雷神庙、闻太师庙、三太白庙、玉皇殿、灵官殿,遗址有三官殿、大爷海殿等;铁瓦上铸有明万历九年、万历十三年、乾隆九年等字样。
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内陆第一高峰,堪称“华中第一山”,其自然地理条件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
太白山以高、寒、险、奇、秀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山终年积雪,奇特壮观,历来为文人所赞颂,“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唐宋以来,有多位古今名人学士曾慕名游览太白山,留下1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诗人杜甫有“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之比喻。柳宗元的《太白山祠记》写道:“雍州西南界于粱,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已也”;元代朱铎《太白山》诗中有“雪花点翠屏,秋风吹不起”之诗句;元《一统志》中载:“山(太白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明代王昕《三才图会》中,对太白山终年积雪的描绘是:“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可见太白山盛夏积雪之景色奇丽、时间之久、蔚为奇观,银光四射,百里可见。非夸张与虚构,确实来历已久。
太白山因地质地貌、山岳冰川、源泉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奇花异草、人文历史构成了完美的景观体系,是绝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但太白山留下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有大量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风景的美丽,还有文化的灵感与心灵的感悟。太白山名由来已久,《录异记》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称为“太白山”。李白《登太白山》诗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随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白居易有“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去,对此尘中颜。”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雪木曾长期隐居太白山下,写出了《槲叶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文化眼光看太白山
2012年8月31日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夜之间景损路毁,被迫封山闭园。经过近两年的重建,相关单位对太白山景区进行了全面整修重建,并进行了太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眉县县委、县政府以“县区一体、山水同城”的总体思路和以打造秦岭国家中央公园核心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设省级重点示范镇和国家统筹城乡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本着“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开发建设理念,狠抓重点项目和管理运营体系建设,积极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打造“一山一谷一温泉”旅游品牌,奋力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区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区总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由14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太白山公园上山道路、电力通讯上山、游客服务中心等60多个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用,投入资金是太白山建园20年来投资总额的5倍多。目前旅游区“三纵三横一环线”的道路网络骨架已经建成,旅游区从大干快干搞建设已转入精雕细琢提品质阶段,大山大水、大绿大美的生态景观初显成效。“太白山号”专列、直通车、大型群体自驾游同时启动,每逢节假日,万人同游太白山的盛况在太白山旅游区上演。2013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这一天,经过大改造大提升的太白山景区再次开门迎客,“十一”黄金周,21万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太白山建园20多年来最强的旅游冲击波。今年春节,到太白山过大年成为热词,仅大年初一这一天,10万人乐聚太白山,踢毽子、滚铁环、荡秋千,玩滑雪、泡温泉,领略太白山水,品味少年乡愁,一系列融民俗风情文化、现代时尚文化、传统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及群众文化为一体,由企业、全民参与,具有关中地方特色的文化展演活动、旅游区新春系列文化活动,让四方游客乐翻天。
习近平主席在我省视察时讲话中指出,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其中太白山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他指出,这样的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近年来,太白山旅游发展正是遵照将自然生态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让发展之路走得既稳又快。陕西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短篇小说精华之作——《太白山记》也是以太白山为故事发生地创作完成的。贾平凹说,“读奇书,游名川,见大人,以养浩气”,文学创作需要通过汲取自然山水的养分而激发灵感。
相传刘秀当年骑马登临太白山顶,见山脊平缓,纵马奔驰,留下无数马蹄所踏的“蹄窝”,自此之后东西太白之间的夷平面就被称为跑马梁;汉朝时韩信带兵和楚霸王项羽交战,留下韩信演练兵马之地的点兵场。这些悠久的历史传说,都使太白山更具有人文的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013年,太白山旅游区管委会发布以“保护大秦岭·保护太白山·守护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为主题的《太白山宣言》,呼吁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名村古镇、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呼吁更多人关注大秦岭、抒怀大秦岭,共同守护秦岭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并建议将以主峰太白山为核心的秦岭山脉开发成为“中国国家中央公园”,发挥其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
如今,到太白山旅游,享受到一流住宿环境、沐浴养生温泉、品味夜景酒吧、品尝西部名吃、游水上乐园、看朝山大典、玩漂流滑雪、历四季风光、揽万亩杜鹃、住山野会所、乘天险索道、赏太白积雪、观松涛云海、寻冰川遗迹、登太白绝顶、悟天道正源、探仙山文化的独特体验已成为现实。新建的太白山摩崖石刻群刻录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诗佳句,不时将游客带入诗画意境,新成立的太白山文化研究推进会更是将游客的文化情结推升至新的高度。
太白山的朝山文化、宗教文化、地质文化、温泉文化等历史悠久,太白山、法门寺、钓鱼台、炎帝陵的自然人文朝圣之旅、太白庙到上坂寺的一日游、红河谷两日游、旅游探险之旅、景观科考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的开通更是将太白山文化的旅游之魂做精做透。
近年来,陕西旅游立足发挥资源优势和顺应旅游消费需求,着力推进全省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作为重中之重,共同建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太白山,以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齐头并进为策略,奋力书写着太白山旅游大步向前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郭青)
链接:
太白山风光如画,景致独特,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唐、宋以来,许多名人学士多次登山,美景在目,心有感触,便形诸墨楮,给我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诗篇。
李隆基(唐玄宗):在太白山北麓汤峪温泉洗浴时题:“西狩观周俗,南山历汉宫。荐鲜知路近,省敛觉丰年。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宫。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不重鸣歧凤,谁矜陈宝雄。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
韩愈:《南山》:“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闲簉。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戍。道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太白神鸟》:“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孽,欲坠鸟惊救。”《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隔老张十八助教》“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玉仙前却不复来,曲江汀滢水平杯。”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贾岛:《送僧归太白》:“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依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文章来自陕西日报)